欢迎光临世界财经网!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本

高考报志愿的「投资学」

高考出分后,考生们即将开启报志愿的较量。

当年轻人将某所高校、某个专业作为志愿投递并被录取时,意味未来数年乃至更久,都会将投入甚多精力在自己选定的方向,并成为日后职业生涯的铺垫。

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一次成功的录取,能够带给考生更好的学习与职业生涯体验,并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获得优势。

如此过程很像是一场投资。

考生持有的“本金”,即“高考分数”;

报志愿的“录取价格”,则是高校及对应专业的“分数线”。

高考志愿填报与证券市场具有高度相似性——

它们都由人的群体行为所定义,充满了周期波动与激烈博弈的特征。

如何以“有限的分数”控制落榜风险,争取更好录取结果,是每一名考生及其家长的期盼。

随着对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普惠,以及人们对专业前景关注度的提升,高考志愿填报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不亚于广义上的金融投资。

当今社会衍生了许多志愿填报咨询机构,实质正是在“报志愿”这场生涯投资中,扮演“投顾”角色。

规劝考生回避夕阳行业,是此类“投顾”的常规操作,正如教育博主张雪峰日前劝大家别报新闻专业,曾一度引发热议。

然而现实的志愿填报又是何其复杂的,假以“投资视角”审视,或许人们可以感知其中的更多规律。

01

识别景气度:溢价和落榜风险

翻开2024高考志愿目录,共有93项专业大类,以及816个细分专业可供今年的1342万考生选择。

如果熟知历年不同专业的历年录取分数线差异,会很自然的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

专业的分数线,与所处行业是景气度和证券市场的估值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家庭电话、手机渗透率快速增长时期,通信行业的招生是十分吃香的;

大兴基建的90-00年代,交通、工业、石油相关的工科都是热门行业。

2007年、2015年等两轮牛市前后,财经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大幅超越往年均值。

市场甚至可以视为一个可供参考的风向标,当某一领域在二级市场估值起飞时,当年相关专业也一定程度有着更高的收分。

近年来最具景气度的专业是什么,答案似乎是:AI

ChatGPT出圈以来,不止体现在全社会对AI更有热度的探讨和关注,大厂们纷纷出手参与大模型的军备竞赛,激烈的争夺着高端算力、数据资源以及优秀人才。

人们意识到AI在人类生活中的权重越来越重,因此完全可预期,今年各大高校与AI相关专业报考热度很可能也会比肩接踵,并最终呈现为更高的录取分数线。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等专业的收分极可能高于往年。

这或许不止是考生在AI高景气度阶段追热点的结论,也是“AI可能取代更多工作”预判下更多人的本能使然。

此时,再按往年录取情况来做预测未来,显然容易构成误判。

因为AI相关专业一旦涌入较多的高分生,会挤掉不少潜在竞争者,也会抬高不少AI专业的分数门槛。

正如早年人人向往获得北京、上海学籍参加高考难度的EASY模式,但殊不知“考二代”密集扎堆后,生源质变引发的竞争加剧,反而让京沪两地高考难度愈发“地狱”。

当人人笃定“未来属于AI”时,报考相关专业的考生也将在无形之中承担着更高昂的“分数溢价”与“落榜风险”。

02

目标日期:警惕周期变化

基于“投资视角”分析报志愿时,要明确一个大前提:绝大多数高等教育仍然服务于就业市场。

当选择某一专业报考时,更多纳入考量的,可按考生大学毕业设定为目标日期,来判断专业背后的就业市场容量。

若所报专业在4年本科毕业后即可参与就业,则需要提前预判4年后专业对应岗位的供求关系;若报考专业大概率需要读研,则需要对67年后的专业景气度进行前瞻。

换言之,报志愿中的专业选择,更像是一个以4年、或6/7年乃至更久封闭期为假设的行业主题投资

报考当年,尽管一些专业属于冷板凳,但如果能判断其在未来数年后获得成长雪坡与估值提升,一些非高分考生甚至能实现以小博大,即以相对普通的考分换取未来数年后更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选专业属于典型的长期投资

考生们与其听信那些报志愿的专业机构,不如去复盘参考一些优秀基金经理、分析师对不同行业发展趋势的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可是不少考生报志愿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刻舟求剑。即在父母、或报考机构的建议下,以较高的分数报考了升学当年的景气行业,

可要知道,随着周期变化,原本高景气行业的就业供需关系是会逆转的。

例如寡头运营商高速成长多时的2008年,不少高分考生心向往之的报考通信工程专业,寄希望在毕业之后拿到移动联通获得铁饭碗。

但经过了“本科+硕士”长达7年学习,待到2015年毕业时,由于各大院校通信专业大扩招,运营商的就业容载量趋于饱和,当时已是互联网的天下,许多通信毕业生的最终去向也是互联网企业,但相比之下竞争力可能不及对口专业。

回头看今天最热的AI

如今大厂都在拼命内卷大模型,算法人才一将难求,就连数据标注工程师都成为紧俏岗位。

时至今日,已有不少于30个国产大模型正在激烈厮杀。

但伴随AI行业的快速进化,该领域大概率会形成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垄断格局,业内预计最终只有2-3家头部企业才能从激烈竞争中杀出。

届时该行业迎来出清时刻,而彼时市场是否需要如此多的AI应届生,或许要画上一个问号。

对高分考生来说,如果并非因为热爱而盲从报选AI方向,可能不但会在短期承受分数溢价或落榜的风险,长期也会面临着行业周期变化的不确定性。

君不见,算力之王英伟达的老板黄仁勋2024年初就表达过对计算机学科前沿性恐将过剩的担忧:

人人学计算机的时代即将过去

人类生物学才是未来

03

单次博弈:紧张的竞分战场

与证券市场相似,考生在报志愿上的较量,会成为博弈论的集大成体现。

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证券市场是连续重复博弈,而报志愿却属于单次博弈。

填完志愿清单后,考生再无二次下注机会。

因此报志愿博弈的惨烈,可能比证券市场来的还要激烈。

事实上,以“分数”来角逐“高校-专业”的录取机会,正是一种竞分机制。

具体到报志愿场景上,我国实施的主流模式是“集中竞分机制”。

即由考生依据已有/或有分数来填报志愿,并交由教育部门作为后台统一撮合成交,最终形成不同高校、专业的录取分数线。

具体而言,又分为部分地区早年间的的“先报再考”模式;天津、山西、辽宁等省的“考后估报”模式以及江苏、山东等18省的先出分、再报志愿的“据分填报”模式。

这里有一个特例是:

内蒙古

2007年以来,内蒙古为落实教育部的“招生阳光工程”,部署了可实时竞分的在线实时网报志愿系统。

这里说的网络填报,并不是通过互联网提交志愿清单那么简单,而是在一个给定的“交易时间”里,考生可以通过预申报来实时查看自己在志愿学校及专业的排名情况。

这一期间,考生还可以通过“调仓”来查看自身分数在其他目标志愿的实时排名,直到交易时间结束,最终将以“收盘时”考生的预申报状态为结果形成分数线。

这让内蒙的高考志愿填报,呈现了重复博弈的特征,是大陆31个省份中唯一的实现了“连续竞分机制”的制度安排,与沪深市场交易的“连续竞价机制”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内蒙考生报志愿现场

因此不乏有人将内蒙报志愿形容为一场“刺激的炒股”。

如此现象让内蒙拥有了在全国数一数二的网速,一些家长会为了更好的交易效率,选择网络更稳定的网吧或租用VPN提高申报速率,甚至还会雇佣手速更快,APM更高的“交易员”来代为操作。

内蒙古模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集中竞分惯性,让高考报志愿成为一种更接近证券交易的存在。

04

移仓成本:换赛道的代价

报志愿的竞分固然残酷,方向选择也尤为重要,但这些只能对考生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影响,但并不构成决定性作用。

毕竟许多人未来从事的职业,并不必然挂钩上大学时的所学专业,甚至个别学校还提供中途转专业的机会。

马云学英语,刘强东毕业于社会学,不妨碍他们成为了一代电商大佬。

但要清楚,并非所有知识都具备通用性。

如果选择了一项学习成本较高、专业程度较深的学科,那么在通往最终事业的道路上,往往要付出额外的沉没成本。

这就好比投资中贸然的去切换风格或赛道,不仅容易滋生业绩的不稳定,还要额外负担频繁交易的摩擦费用。

因此在高考报志愿中,一方面要尽力去“进攻”,追求高成长雪坡专业中的潜在机会;另一方面也可积极“防御”,因地制宜的做排除法,降低录取后发现不适合而去贸然“移仓”、切换赛道的概率。

这需要考生对自身禀赋形成更深刻的认知。

认识客观世界很重要,看清自我的擅长、偏好与能力圈同样关键。

要明白自己真正的好奇在哪里,爱好有哪些,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又在何方。

这个过程中,考生可建立自我独立思考,避免过度听信认知水平未必稳定的父母、咨询师的意见,也不要人云亦云盲从的去填报那些高景气专业。

当然,对于多数未满18周岁的考生而言,以上要求或许有些超纲,因此这里可引出另一应对策略:

在分数、专业意愿同等条件时,可优先考虑城市规模、高校综合实力等因素。

规模越大的城市、综合实力越强的高校,往往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更多元化的知识禀赋以及更充足的实践/实习机会。

倘若发现自己选错专业,城市与高校的强势资源禀赋,能够最大程度上弭平切换专业、方向所产生的摩擦成本;繁荣的信息、交互和活动,也有助于大学生更快的培育自我认知。

这就好比投资时尽可能去选择流动性更充裕、市值规模足够大、交投活跃、深度更强的市场中游泳,如此才能更有效的认知市场逻辑,便于更准确的业绩归因,摸清自我策略短板,及时做出调整反馈。

05

宽基主义:应对多变性

无论报志愿的战绩如何,考生们总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

前一天在高校掌握的知识技能,完全有可能在第二天遭到淘汰。

未来尚未到来,更多人难以判断自身志愿的专业是否已经走到了生命周期的尽头。

在报志愿的专业选择上,许多人带有主观的“成本决定论”偏见,认为一项“上手难度高”、“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未来更不容易被机器替代。

如此看法显然忽视了AI技术的快速进化能力,是一种容易“错把落日当朝阳”的危险观念。

大模型的持续迭代下,许多就业岗位甚至面临彻底消失的风险,这也意味着其背后所挂钩的一些专业学科的长期价值正在无限趋近于零。

将广义的高门槛专业视作志愿方向,映射在投资领域,就像投资一只窄基ETF,试图以此谋取该领域超过社会中位水平的特殊红利。

但问题在于当今的世界是平的,若某一专业/领域真的红利十足,那么更多竞争者的涌入足以让充满前景的希望蓝海成为僧多肉少的可怖红海。

与其投资窄基来追求阿尔法,当下对考生更有意义的选择或许是建立

宽基思维

如同AI中崛起的通用大预言模型(LLM),与其在特定专业建立优势,不如掌握一种通用的认知方法,能够尽快触达不同领域的底层逻辑,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这个结论,这非意味更多考生要去选择数学、物理、哲学等通识类专业,而是无论师从哪一类领域,均可以塑造自我的宽基思维,并以此延展自身的能力圈边界。

当前是一个强调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同样也是一个强调快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时代。

更多人已经发现,互联网所引发的信息爆炸,正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专业壁垒,正如马斯克说:所有的信息都能在网上获得

自学的速度比正规学习要快得多

这正是报考咨询机构去依照历史数据去线性外推,来为考生规划志愿的症结所在,背后仍然是一种将自我学习责任全部甩锅于院校和专业设置的脆弱性误会。

高考报志愿固然重要,但也要避免过度沉迷于高考结果的悲喜情绪。

和那些致力于长期投资的基金经理一样,考生们需要更多的松弛感来构建长期主义观念,去增强自身的反脆弱性。

要相信,在互联网高度发达、AI进化能力日新月异的当下,再让人失望的录取结果都有翻盘的可能。

相反即便是进入理想院校和专业,也并非学业事业的终极答案,而会成为一个新的动态开端。

保持宽基主义,重视认知能力,或许才是应对时代复杂多变性的不二法门。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世界财经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世界财经网 caijing.zhinengzhu.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